发布时间:2025-02-23 17:01:05 作者 :医疗器械网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一清眼部治疗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一清眼部治疗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揉合儒、道两家学说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其内容深奥、抽象、玄妙,故称玄学。参加玄学辩论的多为士大夫,其形式就是清谈。
玄学是为士族门阀集团服务的,因其内部的派别、利益不同,故玄学也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名教出于自然";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与自然对立";以向秀、郭象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等不同流派。当时的士大夫都热衷清谈,标榜清高,一时间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是的。魏晋文人崇尚“清谈”。
那么,什么是清谈呢?简单的说魏晋清谈是由一帮文人士族群体参与,聚在一起进行的学术社交活动,他们拥有相对一致的思想主张及自由精神,绝不是空谈。代表人物何晏、王弼等,竹林七贤也位列其中。
魏晋清谈,类似于一千多年之后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运动,尤其与法国十七、十八世纪的文艺沙龙形式极为相像。或许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最早的、最具价值的“沙龙”、“论坛”、“俱乐部”。
正如魏晋文化史学家唐翼明所述的那样:所谓"魏晋清谈",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01
清谈产生的背景
东汉后期,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即由儒家思想衍生出来的神学,因其内容荒诞空虚,就只能用神学说教为东汉统治作无力的粉饰,却丝毫无助于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解决。加之政局不稳,原有评议朝政的士族稍不留意就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东汉末年的“清议”遂转成魏晋时的“清谈”。虽然魏晋的政治是极度混乱,然而,思想却是非常自由。
这与文艺复兴的产生是因为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控制的原因如出一辙。
02
清谈的内容和方式
内容:
包括三玄、佛理与其它,主要涉及生与死、动与静、有与无、圣人有情与无情等话题。
方式:
方式一:一个人主讲。这个人通常是有影响力的大咖。
方式二:二人论辩。由一人亮观点,另一人反驳。这和今天的大学生辩论赛非常接近。
方式三:多人谈论。这似乎有点像会议的分组讨论。
另外,清谈有一套严格的参与规则,用语讲究,辞藻华丽,在清谈的时候还要讲究类似于主持人的“台风”。当然,配套的还有道具,作用类似于诸葛亮手中的羽毛扇,县官老爷的惊堂木,既生动形象,也能起到控制局面的作用。
03清谈的社会影响
清谈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
具体为①清谈冲击了占支配地位的儒家经学;②清谈保护、传播了经典文献,如《周易》、《老子》、《庄子》等的注解大部分来自于魏晋清谈文人;③清谈对于消弭士族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具有缓冲作用;④清谈有利于人们廓清混乱的思想,也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⑤清谈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环境。
由于清谈人士为了自保,通常不关心现实生活、不关心政治及社会,在正统士大夫看来会导致“清谈误国”、“清谈亡国”,不过,学术界依然有争议,我们知道即可。
结论:
清谈不是空谈,不是喝酒聊天,也不是品茶聊天,而是高级知识分子酷爱的聚在一起探讨学术的“头脑风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就是扯蛋,类似今天的辨论演讲,也有学者认为清谈是一种高级的学术社交活动。
一、谈什么
“清谈”本指魏晋时期,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来被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所谓的魏晋名士的清谈,主要是针对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体和用、自然和名教等许多具有哲学意味的命题的探讨,要求有新异的观点,要“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探求义理之精微而达于妙处”。
二、怎样谈
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一般要有交谈的对手,一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则通过对话,进行“问难”,以推翻对方的结论,树立自己的理论。“清谈”的方式,绝大多数属于口谈。一般有两人对谈,一对多和自问自答等几种形式,其中两人对谈是“清谈”的主要形式。比如,书法史赫赫有名的《兰亭序》,记录的就是一次大型的集会清谈活动。
三、为啥谈
魏晋时期的“清谈”是在东汉清议风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谈论的内容主要是就老庄、周易等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这种“清谈”在当时很流行,被士人视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他们在一起讨论争辩,各抒己见,援理据、摆事实、讲道理,以驳倒他人为能事。由于上流社会的普遍参与,“清谈”成为了当时的时尚,人们把共聚“清谈”当作抒发情怀的良机,以消遣和显示自己的清高不俗。由于谈论的内容多是虚无荒诞之事,被后人讥笑为“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文人雅士、社会名流,多是身居高位、博学多才之士,他们为什么不谈国事、不言民生、不思富国强兵,而热衷于瞎扯蛋呢?那是因为当时曹氏以及后继的司马氏统治集团严苛的高压政策,让他们畏惧而不敢谈。说白了,他们是借此避祸,以明哲保身。
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乱世,政局动荡,南北分裂,战乱频繁。
但是,这是一个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士大夫摆脱了汉末儒学的束缚,更多地展现出自己的真性情。
真是因为这时的人比较注重个人意识,又生逢乱世,才出现了人们崇尚“清谈”的风气。
何谓“清谈”
所谓“清谈”,一般认为是由东汉末年的“清议”演变而来。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执政,一部分正义之士不满意这种情况,对政治进行激烈的批评,当时就被称为“清议”。
但是,在古代中国,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哪里允许普通百姓随便议论政治呢,汉末的清议运动招致政府的镇压,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历史上也称“党锢之祸”。
渐渐地,到了魏晋时期,“清议”就演变为“清谈”了,也就是说议论的主题由政治转变了玄学。
当时人们喜欢谈《老子》、《庄子》、《周易》,但事实上,即使是谈论玄学,背后还是有政治的影子。
比如,当时有个著名的论题,叫作“四本论”,其核心就是争论“才兴离合”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人的才华和道德能不能分开看待,是否存在一个很有才华的人道德败坏的情况,不同的主张,背后反映的是“清谈”者的政治立场。
“著名评论家”收到追捧
题主说到“魏晋时期文人都以“清谈”为荣”,确实,在当时那种背景下,评论家成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群体。
他们对一个人的赞扬或者贬低,往往带有一种预言性质的色彩,这也反映出一个人的眼光格局思想境界。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句品评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出自当时“清谈”名士许邵止口。
许邵是当时著名的评论家,这些评论家往往是士大夫工人的有识鉴之能的人物,他们的权威性来自评议的公正、准确及富有预见,而不是仰仗官员的身份。
当时著名的评论家郭泰就是出身贫贱,后来谢绝去做官,他去洛阳拜见士人领袖李膺,深受李膺的赏识和赞誉。
当他离开洛阳返回故乡的时候,据说送行的车辆达上千辆,郭泰与李膺一起坐船过河,后面送行的众人望着他们两个,以为是神仙中人。
凡事,由盛及衰,都是一个过程。
清谈是属于魏晋时代的风度,但是不管清议还是清谈,最初都是具有批判性的,但是到了后来,又剩下高谈阔论的空壳,而失去了批判性的特质了。
------END------
感谢您的阅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一清眼部治疗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一清眼部治疗仪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